当前位置:首页 > 上杭党史 > 红色掌故

南阳会议:完善土地革命政纲的会议

发表日期:2020-06-05 08:44

南阳会议:完善土地革命政纲的会议 

——纪念南阳会议召开90周年 

□李荣生 

  1930年6月,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上杭县南阳镇的龙田书院召开联席会议,史称“南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蔡协民、曾志等红四军干部和闽西地方干部等七、八十人。会议期间,南阳的区乡干部列席参加了会议,听取毛泽东的报告。

  南阳会议主要是总结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讨论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修订财政政策,讨论红四军整编等问题。会议自6月11日开始,前后开了10天,前段为“南阳会议”,后段为“汀州会议”。会上,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总结检查了闽西党的“一大”后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对土地、婚姻等政策问题的修改补充意见。南阳会议后,毛泽东对闽西的工作经验十分重视,请邓子恢同志到长汀,向红四军详细介绍工作经验,毛泽东同志也在“长汀会议”上作了工作报告。

  南阳会议总结了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经验,通过了《富农问题》《流氓问题》两项决议案,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对于进一步贯彻“古田会议”精神,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党史专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这次会议解决了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抽多补少’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肥补瘦’这条重要原则。这在以后各苏区的土地革命中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上杭由此成为我党土地革命政纲的制定和完善地”。

 

南阳会议旧址——龙田书院

  中共闽西一大制定实施的土地政策和闽西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南阳会议完善土地革命政纲奠定了基础

  1929年7月下旬,中共闽西“一大”通过《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各区乡在红四军“七月分兵”的帮助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闽西各县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在10天到20天的短时间内,完成分配土地的工作。到1930年上半年,在闽西苏维埃三百多里的广大农村有50多个区、600多个乡完成了分配土地的工作,近8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增施肥料、兴修水利,使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农民有了粮食,广大农村到处呈现一片喜人景象。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朱德回顾闽西期间的情景时说:“那年收成很好,把地主赶跑以后分了田,农民不但够吃,还有余粮发给军队。他们成千上万地涌向古田地区,从带着铺盖和一个星期的粮食,每一处都给我们送礼,他们带来大批白米,还有鸡鸭,甚至还赶来猪呀、牛呀,让我们过年时吃顿好的……”

  闽西“一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作出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手续简便,方法简单,能争取时间,较快地完成分田任务,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还能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农民分得土地后,全部劳动力都用到土地上面,肥料水利也在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大大得到改善充实。

  1930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的“二七”会议上,对土地问题强调指出“一要分、二要快”和“以乡为单位,以原耕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

  分配土地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争取广大群众,是否有利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在分田实践中也发现,农民分到的土地,在数量上虽然达到平均,但在质量上却不相同,有些还悬殊很大,因为富农把持或隐瞒了肥田,抽出的全是瘦田、坏田,贫农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样就导致了贫农和富农之间的矛盾加剧。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作农村调查时,也发现了富农把持或隐瞒了肥田的问题,他感到没收富农的土地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一个肥瘦分配的斗争,这是土地斗争的中心,也是富农与贫农的斗争”。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

  南阳会议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土地革命政纲,并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为土地革命胜利提供政策支持

  闽西各县区乡的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闽西“一大”精神,不断深入。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依照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的分配方法,这个办法虽然能平分富农的多余土地,在一定时期内,也满足了广大贫雇农的土地要求。但是,这个办法只解决贫雇农对土地数量上的要求,没有解决土地质量上的差别。从原耕农民手中自愿抽出来的土地往往是比较瘠瘦,富农被平分的多块土地也是质量差的土地,这样,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得或补进的土地也就是瘦地差地。

  1929年的下半年,晚稻普获丰收,一般比上季增加二成收获。但贫雇农分得的田地与富农自留的田地,收获量相差很大。因此,成了土地主人翁的贫雇农民,发现土地肥瘦不均,纷纷要求合理调整土地,不少地方出现“抽多的不愿抽肥,补少的不愿接瘦”的现象。

  这种贫雇农与富农在土地的肥瘦分配上的斗争,就成为这一时期土地斗争的中心问题。1930年2月25日,邓子恢主持召开了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了土地肥瘦问题,对土地政策作了新的规定:“分田方法以抽多补少为原则,抽出之田以肥瘦均匀为度,好田多者抽好田,坏田多者抽坏田”。手续上“先由土地委员先行调查统计田地人口总数,预定每户分田多少及各户应抽数额,而后交代表会讨论分配。”土地委员必经由贫农充任,分田面积以收获实谷计算。

  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之后,率领红四军再度入闽。当他听到邓子恢关于闽西土地改革的情况汇报时,很赞成邓子恢的实践经验,称赞闽西土地问题解决的办法最好,指示红军立即采取“抽多补少”和“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随即于1930年6月11日,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的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总结和肯定了“抽多补少”和“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等原则。

  开会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为了形成一致的认识,作出相关决议。毛泽东、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对闽西土地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了解,才能提出各种纠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步骤。南阳会议指出:“土地肥瘦分配的斗争,是土地斗争中一种实的重要斗争,我们不应忽略”。会议规定:“应于抽多补少之外,还应加上‘抽肥补瘦’一个原则,并在文件上将‘不得妄想平均’改为‘不得把持肥田’”。

  实践证明,南阳会议制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完全符合农村实际斗争的需要,它来自于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实践经验,体现了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关于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而不是打击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这样既满足了广大贫雇农对平分土地的合理要求,又可以使富农对革命保持中立态度。所以说,南阳会议丰富和完善了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南阳会议争取和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克服敌人,为土地革命胜利提供人力保证

  南阳会议总结了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通过了《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项决议案。《富农问题》决议案是土地革命史上第一个专门解决富农问题的文件,提出了一些限制富农的措施。决议案指出:“当着红白交战胜利未分的时候,即现在这种时候,当前的唯一问题是怎样争取广大群众克服敌人,取得革命胜利……”同时决议中还肯定了赣西南分青苗的重要经验,规定何时分田,何时得禾的原则,改变了过去分田不分禾,田里的禾谁种谁收,贫农分田、富农得谷这种有利于富农、而不利于贫雇农的做法。这是南阳会议的历史功绩,它进一步完善了党的限制富农政策。

  南阳会议通过的《流氓问题》,制定了党对待流氓问题的策略,指出:“把流氓从统治阶级底下争取过来,给其土地和工作,强迫其劳动,改变其社会条件,使人由流氓变为非流氓,在特殊环境下,加以临时利用他们,使之脱离统治阶级的地位……”“对于由流氓组织成分产生的流寇主义、单纯军事观点、逃跑主义、烧杀政策、肉刑制度、惩办制度、个人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小团体主义、极端民主化等等错误的政治观念和组织观念,一定要大力排除,同时对于那些流氓习惯还不少的人应该加以适当的教育……,特别在党内要洗刷流氓成分,克服流氓意识,要认清与流氓意识争取领导权,是现在红军最严重的任务。”。这是进一步贯彻“古田会议”决议,在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重要思想,还在力量上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保证。

  南阳会议的召开,由于受共产国际和“立三路线”的影响,在对待富农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分析,提出一些“左”的做法。《富农问题》决议案夸大了富农的反革命性,把富农划为三种:即半地主性富农、资本主义性富农和初期富农。决议案提出:“中国富农的剥削则一般带有半封建性的残酷性,无论在地租方面,在高利贷方面,在雇佣劳力方面,在商业资本方面,都表现富农的剥削比地主更加残酷”。在具体政策上,重新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废除一切债务”的口号;在平谷斗争中,不但要平地主的谷,还要平富农的谷:在筹款中,既向地主筹款,也向富农筹款等等。

  错误的分析,得出错误的结论,制订了一些错误的政策,这些政策势必侵犯到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的利益,同时也影响到贫农、雇农的生产积极性,后来一些地方出现“一切土地上的生产,农民不敢要,他们怕成为富农,他们不愿意多做工多生产”,致使土地荒芜,社会生产下降。这些正是1930年上半年党内存在的富农问题上的“左”倾思想和政策的反映,给正在深入发展的土地斗争带来了严重干扰。毛泽东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领导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同“左”倾错误进行不懈的斗争,直到1930年底到1931年初,才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其基本内容就是联合大多数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是革命的意义所在,正是毛泽东在南阳会议上指出的“革命”二字的真实含义。

  南阳会议讨论和尽力解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适时调整财经政策,为土地革命胜利提供经济保障

  在南阳会议上,邓子恢代表闽西特委作了关于土地问题、粮价问题、流氓无产者问题的报告,分析了闽西的革命斗争形势,对闽西的土地、婚姻、经济、财政等政策作了重要修改和补充。

    

 1928年6月永定暴动后,在各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永定县成立了闽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法》,使老百姓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土地革命满足了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加上苏维埃政策实行奖励开荒的政策,使粮食大量增产增收。但是由于苏区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的粮食、土纸、茶叶、木材等农副产品不易出口,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布匹、油盐和药材又不易进入苏区,价格昂贵,形成了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价格相差太远,出现的“剪刀差”现象日益严重。农民以多量的农产品,只换取少量工业品,这种现象实际上仍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农民受了这种剥削,必然还要穷困下来。

  南阳会议认为,经济问题与战争问题是有密切联系的,只有积极的向外发展游击战争,发展新区的土地革命,冲破敌人的封锁,才是正确的出路。因此,一方面责成红军、赤卫团、游击队积极向外发展游击战争,完成筹款的任务;另一方面,政府决定征收土地税,厉行节约,紧缩开支,以支持革命战争,在经济方面则决定保护纸厂、烟厂生产的政策,保护贸易自由和奖励出口的政策,并建立闽西工农银行,发行钞票,建立金融体系,以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与敌人作长期斗争的准备。

  1928年3月4日,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龙岩县委罗怀盛、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后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后田暴动,打跨了国民党军阀陈国辉支持的地主武装老人会,在此破仓分粮、焚烧田契债约,没收地主粮食和钱财。后田暴动,打响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成为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彻底解决奸商和反动派勾结破坏苏区商业和金融的行为,苏维埃政府创设了“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是群众性的经济组织,由中农、贫农、雇农群众自愿入股,集中股本向社员购买谷子,谷价要比市场高一点,买来的谷子存储到第二年春荒时,又比市价低点卖给社员,多余的则想方设法运到米价高的白区售卖,盈利除留存公积金外,其余按社员入股比例进行分红。

  1930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家合作社性质的股份制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诞生后,对进一步废除高利贷,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工农银行创办后,大力帮助了个体农民、劳动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也借贷给石灰、铁器、药材、刨烟、纸业等合作社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商人。同时,苏区的县区乡也普遍建立了信用合作社,及时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急需的资金周转困难。

  通过开展苏区经济建设,发展信用合作、粮食合作、消费合作等合作社事业,不仅更大地激发出了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潮,为支援革命战争,粉碎敌人“围剿”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经济保障,而且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正如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赞扬“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组织了全乡群众的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性进行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这种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兴奋了整乡群众,使广大群众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执武器上前线去,无后顾之忧

主办: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闽ICP备20007091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