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杭党史 > 红色掌故

坵辉村传统村落调查

发表日期:2020-01-14 14:43

  一、村落基本信息

  1、村落形成年代:元代

  2、村落形成原因:元朝就有刘、杨、李、吕、黄等姓氏在此居住。明朝景泰年间(1451—1456年),锺氏从上杭来苏里(今中都镇)古坊村迁入。明朝中期各姓氏逐渐迁出后,坵辉村只剩锺姓。

  二、村落传统建筑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规模

  永兴宫          清康熙四十四年

  兴和堂          清代

  宏义堂          清乾隆年间

  泰和堂          清雍正年间

  和安居          清乾隆年间

  敦厚堂          清乾隆年间

  存厚堂          清乾隆年间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35﹪。

  三、村落简介:

  1、村落概况:坵辉村位于发源于上杭永定名山茫荡洋的黄潭河支流儒溪的下游,距太拔镇政府所在地3千米,距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院田村1.5千米。坵辉村青山环抱,儒水萦绕,綠树如荫,清流如带。先民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把这个原来称为“芦萁坑”的蛇蟒盘结、虎狼出没之地,营建为一个有丰厚耕读文化的秀美小山村。整个村子分为村中心和溪子背(革命基点村)两个片区。儒溪穿村而过,溪两旁是五百亩的良田。村民修建水陂水渠将儒溪水引进村中,既可灌溉良田,又起消防作用。村内石砌道路四通八达,每栋大屋前都有几百平方米的用河卵石砌成的大石坪。兴和堂里有民乐队,是村民休闲之处。

  2、传统建筑:古民居大都坐北朝南,以取冬暖夏凉。屋于格局参照赣南的“九厅十八井”,有三堂两直外包围屋的土方楼,或中间隔一大坪的二字楼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中间三栋式的大厅堂,三堂中隔有大天井,左右两直各有厅堂、天井、过道、楼梯间,外侧各筑楼房一排,此是内宅。内宅由走廊、过道、楼梯相连,四通八达,故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之说。在内宅的后面或左右两侧分别依地形地势建有学舍、内花园、以及厕所、砻谷碓米间、杂物间、柴草间、猪舍、牛栏等平房。平房既以内宅相通,又隔着内坪,不出屋外就能料理好日常的起居生活,既讲究卫生,又方便安全。一座大屋就是一个家族,住上几十户一二百人,在集体化时就是一个生产队,如敦厚堂就是住着第五生产队的全队社员。宏义堂和泰和堂,俗称前只屋和后只屋,这两栋大屋格式一样,取同一中轴线,前后对应,前低后高,中间隔一叫长坪的大石坪。它们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可各自成宅,远远望去,楼堂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犹如皇家院落。

  3、主要传统建筑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墙基以上有高约1米-1.5米、厚约0.5米的,用黄泥、石灰、粗砂、黄糖、糯米、草纸等原料和成“六合土”放在池中,牛踩人翻,反复锥练至熟泥,放进筑墙的“版筑”内,由筑墙师傅用“墙椎”你一椎我一椎一层一层夯实,一版完毕,脱下版筑,师傅再用“泥马”反复磨平磨光,就这样依次连结逐层递上而成。墙体坚硬如钢、光滑如镜。整栋屋宇墙体用练熟的山土夯成。墙内逐层放上几丈长的竹片“软梆”和碗大粗的杉木“硬梆”,在转角交会的墙角放上“咬角梆”、“丁字梆”。房子的防洪、抗震、防风性能极好,虽经三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十分牢固。

  坵辉古民居有上、中、下三个大厅。中、下厅后檐金柱间用八块可装卸活动的木门组成板壁。一般情况下走侧门,只在重大活动或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会把板壁打开,也就是古书中说的“开中门迎贵客”。上厅供奉观世音菩萨,为女眷祈祷念经的地方。中厅宽敞高大,楹柱矗立,雕梁画栋,为接客议事处。三个大厅栋与梁的雕饰为朱红底线浅勾元边,内有镂花的喜鹊迎春等喜庆图案,梁托、斗拱、斜撑、窗棂、元宝梁的雕花种类繁多,有人物、动物、植物的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寄托着祈求家族事业兴旺发达,家族成员福、禄、寿、喜齐全的美好期望。

  四、村落选址和格局

  选址和格局简介:坵辉隶杭之东,距县治60里。地属儒溪藩篱,山环水绕,锁钥谨严。逆流而上则有院前、樟田、彩霞,再入则有张芬、大地。皆号儒溪,其源远者其流长。乡之东南隅为入首来口,而店前塅、斜下峡铺毡降势,有沛然莫御气象。其南至十三崠则层峦耸翠,半天高则群嶂罗列,笏山高插于南,袍山屹立于西,绵亘俯就纡折歇峦岗而成。

  摘自锺之灏主编《坵辉锺氏念二公族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五、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钟家棒

  类型:传统体育

  活动规模:30人以上

  传承时间:连续100年以上

  (其他信息请自己填)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1、钟家棒:是由太拔镇坵辉村武术教师钟浪琴所传授的民间武术。深受上杭东南部和永定合溪一带老百姓所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

  相传在明朝洪武二十年(1388年),上杭来苏里(今中都镇)钟子仁领导畲、汉农民起义军,所创造的一种用以训练义军的枪法。后来这种枪法也传承到坵辉。清末,官府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居住在离村中心1里多的溪子背高前自然村的浪琴师父的高祖父,为了自保,苦练老祖宗传下的钟家枪法,并虚心学习各门派的棒(棍)法、枪法,经过祖孙4代的学习总结,形成有密、稳、准、快特色的“钟家棒(棍)”。钟家棒法,有打单棒、双棒对打、单棒对双刀、单棒对耙头、单棒对铁叉、钟家刀、舞钩刀、舞耙头、马刀上阵等套路,和舞双狮、单狮以及气功“肚压千斤”、“头顶开花”等民俗活动。坵辉的武术舞狮队也会到其他乡村去表演。同时,在农闲时节,有不少来自上杭太拔、茶地、蓝溪、稔田和永定合溪等地的青少年向浪琴师父拜师学艺。

  1991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坵辉武术舞狮队曾代表龙岩地区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比赛和表演的12个项目,获奖10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个人奖3个;时年68岁的浪琴师父还上台表演钟家棒,获得器械比赛单项奖。1995年6月,坵辉武术舞狮队再次代表龙岩地区出席福建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团体二等奖。

  2、民乐队:坵辉民乐队有舞船灯和十番音乐演奏。是由革命“五老”人员锺时复等传授,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曾代表太拔乡参加演出(这部分内容,我不熟悉,请补充和修改)

  3、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已是农闲,坵辉村民会举行迎“三大仙师”(即黄倖三仙师,上杭地方保护神),俗称“扛菩萨”活动。这一天,会邀请四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来做客。村民扛着永兴宫里供奉的仙师和鼓乐队分成三路巡视全村的农田,然后年轻人在儒溪里将菩萨沐以香汤洗净,并举行游泳比赛。这既是山村狂欢节,也是联欢盛会。寄托了村民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的愿望,也增加了畲、汉民族的团结。

  4、民风:村民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遵循爱国、好学、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范,村史中有许多耕读传家、爱好学习、团结互助、乐善好施、报效家国的好人好事。

  5、文风:民国《上杭县志》:“坵辉乡,户口二百,文风甚盛。”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锺世安任广东龙川知县、南雄知州;同治、光绪年间出过15位秀才,38位太学生。锺之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优廩生,清末废科举后,赴福州学习法政,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南日、泉上县佐,代理平和县政,后任上杭县立中学教员,参与编纂《上杭县志》;其长子洪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台湾任铁路局副总工程师、代总工程师;20世纪60—70年代,洪音四男一女在美国获得博士,被人誉为“一门五博士”。之灏的弟弟之琪,民国6年参加文官考试及格,任财政部主事、湖北钟祥盐场知事等职;其长女梅音,1948年随夫到台湾,是台湾、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有名的作家,她的文章被译成多种文字在韩国、新加坡、泰国、美国等国家出版发行,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有福建人民出版社、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文章。现在,坵辉村有100多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高级教师,有的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村落环境状况简介:坵辉村四面青山环抱,是个山间小盆地,儒溪穿村而过,民居背山面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兴和堂、宏义堂、泰和堂、和安居、敦厚堂、存厚堂、司马第等都是建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而且都还有村民居住,是开发旅游景点的资源和研究清代人文历史的宝库。

(大夫第俯瞰图)

    (临 江 阁)

  坵辉村有800多亩的良田一年两熟,村民勤劳耕作,粮食自给有余;有一万多亩的山林郁郁葱葱,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天然的氧吧;有川流不息的儒溪和石背坑溪(儒溪的支流),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的便利。从现代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坵辉村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民风,在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很适宜人居 的风水宝地。

  ( 永 兴 宫)

 (坵辉村全景)

主办: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闽ICP备20007091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